业界资讯 -> 如何理解这是一个泛IP时代

为什么一个故事,一首歌曲,一个形象......

可以作为商业入口呢?




这些问题不难找到相应的对照

《同桌的你》属于我们所有人的青春,音乐一旦响起来,就能吟唱几句,无形中我们就被影响了。在时间发酵里这首歌演变成了一个IP,所以在进行IP变现的时候,《同桌的你》还未播出就已经取得很大的关注。在原有歌曲的粉丝粘性上,这种粉丝效应被无限放大。


这种类型的变现举不胜举,如近期播出的电影《后来的我们》,也是一个IP成功变现的案例。还有即将要上映的两大电视剧《知否》以及《扶摇》,都是通过优秀的文学IP改编,它们一定程度上拥有庞大的粉丝(忠实粉)数量。在原著改编成电视剧时,这些粉丝会为电视剧摇旗呐喊,推动网络关注度等,最后实现IP最大价值的变现。这就是在文学领域上的IP!

 


作为一个人能不能成为IP 呢?这个问题显而易见。2017年超级网红papi酱,就是一个典型的人格化IP。搞笑,幽默,吐槽,原创,在生产的内容里具有系列性,不可复制性、原创性等等这些让其具备人格化IP的条件。她的视频一经播出迅速吸引观众眼球,让她一炮即红,身上的广告代言,产品代言随之而来,那么这样的人格化IP是个案么?


随着时代发展,人格化IP 渐渐显现,如雷军、罗永浩等都是很好的人格化IP。我们可以在往期的视频中,看到雷军把自己定义成手机发烧友,所以小米的品牌语“为发烧而生”。只要我们看到雷军,就想到发烧友,想到小米手机。而罗永浩,是一个理想主义者,他讲的是一种工匠精神、一种品质,那么他传达的是什么呢——锤子手机质量很好,而购买者也会被潜移默化。

 




一首歌是一个IP

一个人是一个IP

一个形象是一个IP

甚至表情包都能成为IP

那么IP离我们现实生活远吗?

如何甄别一个优质IP呢?




我记得,去年有一场在上海举办的初音音乐会,当时有人困惑买最贵的票,去看一场初音全息投影,值不值?在二次元迷的世界观里,能在现实中,看到一场初音的演唱会,当然是值得的。初音女神,大家应该不太熟悉,在二次元的世界里,初音承载着一代漫画爱好者的青春。上海初音演唱会,为什么会取得那么大的成功,我觉得是有原因的,用现在的话来说,这就是IP的力量。初音具有庞大的粉丝数量,而且影响的是一代又一代的人,初音美好的样子在我们心里一直存在,多种原因让初音成为一个形象IP。


IP的定义范围越来越广,一个具有原创性、系列性,对特定人群产生影响力的事物,都有可能会成为一个IP。打造一个IP过程是很漫长的,要想打造一个成功的IP。我们首先有原创性、系列性,除此之外还要具备强大的耐心,熬得过时间的考验。

帕累托定律,在大多数时候在起作用,在极少数时候不起作用。这极少数时候,就是长尾理论说的时候。长尾往往是技术/模式变革的副产品。当颠覆的技术/模式常规化后,遵循帕累托定律的爆款模式,就成为了主流,周而复始。

市场的趋势,越来越向着娱乐业在靠拢。明星们走到线下与粉丝互动,而普通大众也渐渐被推上了镜头前。其实,不管怎么变,商业,始终是跟着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在走,正是消费者,改写了我们过去所知晓的那个“娱乐圈”。


 



回到顶部